伟德国际BETVLCTOR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年版)

发布日期: 2020-05-06 浏览次数: 来源:伟德国际BETVLCTOR

课程编号:510002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时/学分:54/3

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实践教学,平时成绩

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执笔人:王德成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大纲审核人:辛宝海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揭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践行师德

师德规范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4

教育情怀

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课程目标3

学会教学

学科素养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2)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教学能力

(1)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2)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综合育人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4

学会发展

学会反思

(1)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2)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4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专题一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导言):                                

1.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如何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3.怎样才能学好中国近现代史?

4.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明确认识到,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才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3.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

2.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专题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上编综述、第一章):

1.古代中国的强盛。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华民族复兴任务的提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由强盛转向衰败的根源,了解民族复兴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梦想和奋斗目标的。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列强入侵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讲清楚古代中国的强盛,强调有辉煌的历史才有复兴的渴望。

2.讲清楚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与中国的自我封闭,探寻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源。

3.讲清楚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专题三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 (支撑课程目标12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二章):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2.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原因、教训。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讲授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通过讲授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

3.通过讲授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根本上行不通。

重点、难点: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专题四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三章):                    

1.辛亥革命前夜的复杂危机和统治者自救的失败。

2.辛亥革命是一场完整意义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3共和政体的病变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历史价值等知识。

2.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一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史走向和规律。

重点、难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专题五  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中编综述和第四章):                                    

1.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多种理论思潮的比较、筛选中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群体的三种类型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深刻认识、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进一步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而没有选择其他形形色色的“主义”的原因。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满足中国的要求。

专题六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四章):                                  

1. 20世纪的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对民主革命的初步探索。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5.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正确理解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建党中的作用。

2.正确理解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作用,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伟大意义。

3.通过学习党成立后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对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失败的大致的历史过程与经验教训有较全面了解。

重点、难点:

1.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

2.中国共产党与苏俄、共产国际的关系。

专题七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五章):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统治实质。

2.土地革命战争的广泛兴起。

3.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探索。

4.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意义。

5.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与长征的成功战略转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清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质,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当性、必要性与进步性。

2.全面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史进程和伟大历史意义。

3.着重体会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革命营养剂功能,自觉吸取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

重点、难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当性、必要性与进步性。

2.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史进程和伟大历史意义。

专题八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六章):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抗日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全民性和国际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日本侵华战略的实施与侵华日军的罪行。

2.了解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全民性和国际性。  

3.客观评价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认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重点、难点:

1.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专题九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第四节,兼顾第一节、第三节部分内容):          

1.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率先并始终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战略方针。

3.开辟和扩大敌后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牵制日军主力,为扭转战局、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4.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为争取抗战胜利打造了战略基地,扩大了群众基础。

5.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把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2.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决心。

重点、难点: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2.中国共产党从思想、组织和作风等方面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

专题十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中遍综述、第七章第一、二节):        

1.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2.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之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2.揭示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重点、难点:

1.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2.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专题十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二)(支撑课程目标123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中遍综述、第七章第三、四节):                                    

1.“第三条道路”幻想的破灭。

2.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清“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深刻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重点、难点:

1.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专题十一  “为什么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下编综述和第八章第一节):                

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2.抗美援朝。

3.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记忆,更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从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

重点、难点:

1.抗美援朝。

2.新中国成立标志进入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专题十二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下编综述和第八章第二、三节):                

1.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重点、难点:

1.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专题十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一)(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下编综述和第九章第一节、第三节):                    

1.“第二次结合”思想的提出及两篇重要政论文章的发表。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原因。

重点、难点:

1.了解 1956 年至 1976 年二十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对外关系、 执政党的建设几方面所采取的方针政策。

专题十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二)(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下编综述和第九章第二节):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教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历史教训

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下编综述、第十章):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2.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和历史地位。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3.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1.1978年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创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生动历程。

2.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

专题十五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十一章第一、二节):

1.成就辉煌、变革深刻。

2.顺利实现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原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诸多重要领域的具体体现。

2.使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

3.使学生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

4.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1.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的把握。

2.深刻认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专题十六  怎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支撑课程目标1234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下编综述和第十一章):

1.中国人民是如何站起来的。

2.中国人民是如何富起来的。

3.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4.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深入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深入了解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从而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四、教学进度

1周,专题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3学时

2周,专题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3学时    

3周,专题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3学时

4周,专题四“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3学时

5周,专题五“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学时    

6周,专题六“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7周,专题七“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3学时    

8周,专题八“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3学时

9周,专题九“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学时

10周,专题十“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3学时    

11周,专题十“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二),3学时

12周,专题十一“为什么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3学时。    

13周,专题十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学时

14周,专题十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一),3学时    

15周,专题十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探索中的曲折”(二),3学时

16周,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并接续发展的”,3学时

17周,专题十五“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3学时

18周,专题十六专 “怎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学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备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

2.讲授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演练法结合,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六、考核方法

闭卷笔试;实践教学;平时成绩

七、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目标

笔试相关分占分比例

教学设计

占分比例

平时成绩占分比例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20

20

分目标达成度={0.6×(分目标试题平均/分目标试题总分)+0.2×(教学设计分目标平均成绩/分目标平均成绩)+0.2×(分目标平均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2

20

20

50

课程目标3

40

80

课程目标4

20

30

期末考试以闭卷为主,占70%;实践教学占15%;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拓展性作业)占15%

八、主要参考书

1.沙建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解力夫著:《百年中国风云》,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17年版。

九、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79-89

60-79

0-59

不及格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

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教育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全面的“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

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核心价值观,能够树立较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

基本理解教育核心价值观,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具有“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

没有正确理解教育核心价值观,不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尚未形成“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

2.了解教师的专业性,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课设计知识;熟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与环节,掌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与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深刻了解教师的专业性,扎实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知识;十分熟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与环节,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与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了解教师的专业性,能够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获得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知识;熟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与环节,较好地掌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较灵活地运用与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基本了解教师的专业性,基本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知识;较熟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与环节,基本掌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与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未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性,未能很好地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不能将其运用与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3.掌握思想政治课设计的撰写技能,具备一定的教材分析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研究能力,能够设计撰写教案,获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初步体验。

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撰写技能,具备良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研究能力,能够熟练准确地设计撰写教案,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步体验。

掌握教学设计的撰写技能,具备较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研究能力,能够设计撰写教案,获得较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步体验。

基本掌握教学设计的撰写技能,具备一定的教材分析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研究能力,基本能够设计撰写教案,能够获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初步体验。

未掌握教学设计的撰写技能,不具备一定的教材分析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研究能力,不能够设计撰写教案,尚未获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初步体验。

4.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具有良好的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联系并灵活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具有较好的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较好的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基本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能够联系并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不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不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